端午节将至,你有准备好表情包祝福好友吗?在微信朋友圈盛行的年代,亲朋好友间不再用祝福语,而是利用微信群发祝福语和动态表情。这样显得更有意思。端午节到了,腾牛网在这里祝亲爱的朋友们端午节快乐!当然,为大家打包整理了一组关于微信端午节动态表情包,希望大家会喜欢。
使用方法:
端午节QQ表情包为eip文件,双击后会自动安装到表情分组中
表情动作:
粽子来啦
粽子节快乐
快住手
起来嗨
祝大家端午节快乐
端午节诗句:
端午临中夏,时清日复长。 —— 李隆基《端午》
轻汗微微透碧纨,明朝端午浴芳兰。 —— 苏轼《浣溪沙·端午》
粽包分两髻,艾束著危冠。 —— 陆游《乙卯重五诗》
不效艾符趋习俗,但祈蒲酒话升平。 —— 殷尧藩《端午日》
屈子冤魂终古在,楚乡遗俗至今留。 —— 边贡《午日观竞渡》
彩线轻缠红玉臂,小符斜挂绿云鬟。 —— 苏轼《浣溪沙·端午》
风雨端阳生晦冥,汨罗无处吊英灵。 —— 贝琼《已酉端午》
五月五日午,赠我一枝艾。 —— 文天祥《端午即事》
宫衣亦有名,端午被恩荣。 —— 杜甫《端午日赐衣》
阿房舞殿翻罗袖,金谷名园起玉楼,隋堤古柳缆龙舟。 —— 张可久《卖花声·怀古》
碧艾香蒲处处忙。 —— 舒頔《小重山·端午》
年年端午风兼雨,似为屈原陈昔冤。 —— 赵蕃《端午三首》
良辰当五日,偕老祝千年。 —— 权德舆《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...》
菖蒲酒美清尊共。 —— 欧阳修《渔家傲·五月榴花妖艳烘》
莫唱江南古调,怨抑难招,楚江沉魄。 —— 吴文英《澡兰香·林钟羽淮安重午》
但夸端午节,谁荐屈原祠。 —— 褚朝阳《五丝》
空惆怅,谁复吊沅湘。 —— 舒頔《小重山·端午》
高咏楚词酬午日,天涯节序匆匆。 —— 陈与义《临江仙·高咏楚词酬午日》
五色新丝缠角粽。 —— 欧阳修《渔家傲·五月榴花妖艳烘》
正是浴兰时节动。 —— 欧阳修《渔家傲·五月榴花妖艳烘》
细缠五色臂丝长。 —— 舒頔《小重山·端午》
谁家儿共女,庆端阳。 —— 舒頔《小重山·端午》
鹤发垂肩尺许长,离家三十五端阳。 —— 殷尧藩《同州端午》
榴花三日迎端午,蕉叶千春纪诞辰。 —— 范成大《鹧鸪天》
仙宫长命缕,端午降殊私。 —— 窦叔向《端午日恩赐百索》
重午佳辰独掩门。 —— 李之仪《南乡子·端午》
谩说投诗赠汨罗,身今且乐奈渠何。 —— 赵蕃《端午三首》
幽寻未云毕,墟落生晚烟。 —— 苏轼《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》
明诏始端午,初筵当履霜。 —— 储光羲《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》
裁缝云雾成御衣,拜跪题封向端午。 —— 杜甫《惜别行,送向卿进奉端午御...》
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:
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,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,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。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,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:
源于纪念屈原
据《史记》“屈原贾生列传”记载,屈原,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。他倡导举贤授能,富国强兵,力主联齐抗秦,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,屈原遭谗去职,被赶出都城,流放到沅、湘流域。他在流放中,写下了忧国忧民的《离骚》、《天问》、《九歌》等不朽诗篇,独具风貌,影响深远(因而,端午节也称诗人节)。公元前278年,秦军攻破楚国京都。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,心如刀割,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,于五月五日,在写下了绝笔作《怀沙》之后,抱石投汨罗江身死,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。
传说屈原死后,楚国百姓哀痛异常,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。渔夫们划起船只,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。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、鸡蛋等食物,“扑通、扑通”地丢进江里,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,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。人们见后纷纷仿效。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,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,以免伤害屈大夫。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,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,外缠彩丝,发展成棕子。
以后,在每年的五月初五,就有了龙舟竞渡、吃粽子、喝雄黄酒的风俗;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。
源于纪念伍子胥
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,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,是纪念春秋时期(公元前770--前476年)的伍子胥。伍子胥名员,楚国人,父兄均为楚王所杀,后来子胥弃暗投明,奔向吴国,助吴伐楚,五战而入楚都郢城。当时楚平王已死,子胥掘墓鞭尸三百,以报杀父兄之仇。吴王阖庐死后,其子夫差继位,吴军士气高昂,百战百胜,越国大败,越王勾践请和,夫差许之。子胥建议,应彻底消灭越国,夫差不听,吴国大宰,受越国贿赂,谗言陷害子胥,夫差信之,赐子胥宝剑,子胥以此死。子胥本为忠良,视死如归,在死前对邻舍人说:“我死后,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,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”,便自刎而死,夫差闻言大怒,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,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。
源于纪念孝女曹娥
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,是为纪念东汉(公元23--220年)孝女曹娥救父投江。曹娥是东汉上虞人,父亲溺于江中,数日不见尸体,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,昼夜沿江号哭。过了十七天,在五月五日也投江,五日后抱出父尸。就此传为神话,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,令度尚为之立碑,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。
孝女曹娥之墓,在今浙江绍兴,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。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,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,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,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。
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
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: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,在新石器时代,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。该遗存的族属,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----史称百越族。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,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,生活于水乡,自比是龙的子孙。其生产工具,大量的还是石器,也有铲、凿等小件的青铜器。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,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,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。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,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。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,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,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,因此,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。